杨柳青青景色新,
年年清明今又是。
(资料图)
北京时间4月5日9时13分
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
清 明
兼具“节气”和“节日”
两种“身份”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此时节
柳色青青,柳条长长,柳烟淡淡
正所谓“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自古以来柳枝就被视为驱邪避祟的象征。清明祭祖、扫墓,俗信认为会有邪祟出现,为防邪气侵扰,办法就是插柳于户,戴柳于首,而此时节也正值“柳色青青柳叶齐”之时,到处是“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因此,清明又称“柳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射柳等习俗,其中流行最广的就是插柳和戴柳。
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关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但当时的插柳活动并非在清明期间。这种情况在唐宋时有所变化,清明已成为全国性的祭祀节日,插柳也渐成清明的特别节俗。出城扫墓或踏青的人无不带柳回家,“插于门上”,说可以“明眼”驱邪。柳为春季应时嘉木,得春气之先,它是生命力量的象征,古人墓地一般都种植柳树。由于扫墓折柳的人太多,宋人有诗劝告“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清明戴柳的习俗也由来已久,有将柳枝编成柳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柳枝结成花朵插在鬓上者,还有直接将柳条插于头上者。戴柳既是孝心的展示,也是生命力量的祈求。
萧放表示,清明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了驱疫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区还有纪年华、惜红颜的含义,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用青青的柳条象征着对青春、生命的挽留。
又是一年清明时,杨柳依依道春意。“最美人间四月天,气清景明,春光明媚,大家不妨走到户外,折一根柳条插在门前,或编一个柳圈戴在头上,在感受清明风俗的同时,尽享温暖春光和旖旎春色。”萧放说。
清明由来
《历书》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清明来到,白桐花开
紫白相间的小花如铃铛般
清香怡人
二候田鼠化为鹌
田鼠躲回洞穴,鸟儿出来活动
清明之日起,阳气渐盛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
雨水增多
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天气
总的来看,清明节当天仍有冷空气影响我国,但中东部大范围雨雪过程已经进入尾声,降水强度整体有所减弱,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等部分地区降水基本停止,利于清明节出行。
具体到天津地区,明天白天,雨水也将暂歇。不过,上午风力依旧有些大,预计到傍晚转为微风。明天夜间,天津将有新一次冷空气影响,出现分散性小雨天气,降雨预计持续到6日(周四)白天,届时风力将增大至4-5级阵风6-7级。
今夜
小雨
北风4-5级阵风6级,最低7℃
4月5日 星期三(清明节)
白天:阴转多云
夜间:多云转阴有分散性小雨
北风4-5级转微风,15到8℃
4月6日 星期四
阴有分散性小雨转晴
西北风4-5级阵风6级转微风,
15到5℃
4月7日 星期五
晴间多云
微风转西北风4-5级阵风6级,
14到5℃
4月8日 星期六
晴间多云
西北风4-5级阵风6级转微风,
18到5℃
4月9日 星期日
晴间多云
微风,22到10℃
4月10日 星期一
晴转多云
微风,25到15℃
4月11日 星期二
多云转晴
微风转东北风4-5级,20到13℃
清明习俗
祭拜与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种瓜点豆
一朝春醒,万物清明。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播撒种子,种下希望。
插柳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清明节,民间还有插柳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期盼风调雨顺。
清明饮食
历史上,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在我国的传统习惯里,寒食节里不动灶火,只吃冷食。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相邻,民间渐渐把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因此清明节的食俗多与寒食有关。
清明的节令点心有青白团子和桃花粥。因清明与寒食相连,需祭祖、禁火,所以江南民俗在清明时食用青团、熟藕。这些食物用当季的时鲜野蔬和江南特产为原料制作而成,特别是桃花粥,尤为爱美女性所青睐。
清明也是食材极为丰富的时节,富春江的鲥鱼进入一年中最肥美的时刻,蒿菜、芦笋、椿芽、荠菜等春菜也纷纷登场,成为当令时蔬。
“清明螺,赛过鹅”,清明吃螺蛳是杭州人的传统食俗,酱爆螺蛳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代表菜肴。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据说还能吓跑老鼠。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润饼的来源,是在太平天国的时期。当时捻匪作乱,一直蔓延到闽南,尤其是漳、泉一带,由于兵荒马乱,没有时间准备祭品,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所有的食物卷进面皮中,以此来祭墓。
清明养生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清明是清气上升的时节。为适应这一物候节律,养生保健专家给出的建议大家,此时节,可适当晚睡早起,使神志随清气上升而怡然畅达。少食动风升阳、触发宿疾之物,常服疏散风热、养肝利胆、通经明目的菊花代茶饮等。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细菌、病毒极易滋生,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胃病多发季节。起居、外出,应注意添减衣物,“勿极寒,勿过热”,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如遇不适,应及时就医。
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因此,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还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
清明
时节
春光大好,切莫辜负
让我们走出家门
聆听燕语呢喃,喜看燕舞晴空
去欣赏仲春时节的
无限春光与美好春色吧!
编辑 | 于玥
综合 | 天津广播 新华社 人民日报 生命时报 澎湃新闻 北京日报 天津气象等
原标题:《节气 | 清明没有“雨纷纷”,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