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向善于笼络人才,且以仁德自居,为什么却有很多人背叛他?
(资料图)
其实无论是蜀国还是魏国、吴国,都出了很多叛徒,但是蜀国出来的叛徒是数量最多的。而且大多数身居要职,比如孟达、麋芳、博士仁、黄权等,别人叛变也就是人走,这些人叛变是连人带地盘一起走。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无论是看《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这里面刻画的刘备都是以仁德为称,非常善于笼络人心,对待下属非常平易近人。那么就这样一个以德服人的君主为什么内部会出现这么多叛徒呢?
下面我们就分析分析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们都知道刘备起家比较慢,自己本家人就那几个,入川以后才算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魏国、吴国长期占据北方和江东,还一直有人造反呢,更何况刘备这个外来统治者。身处乱世狼子野心的多了去了,有的人他就不想寄人篱下,这和刘备仁义不仁义没有关系。刘璋统治时期就想反叛的那些人,会因为刘备这个仁义的人来了而放弃吗?
政权交接前后是权力最不稳固的时期,魏国势大,曹丕称帝时还反声一片呢,所以刘备这种根基不稳的外来人情况只会更糟糕。
其次,刘备对待自己本家人那是的确没得说,也没什么架子,同吃同住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刘备毕竟是一国之君,不是所有人都能天天和刘备待在一起的。就比如博士仁和麋芳,虽然是蜀汉的臣,但是和他们直接打交道的不是刘备而是关羽。
关二爷我们知道那是傲气凌人的上司啊,和刘备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性格,平常就看不起手下的人,不知道礼贤下士。所以麋芳等人和关羽之间早就有间隙,但是关羽又是刘备的把兄弟,总不能因为自己受了委屈就去找刘备告状吧?就算去告状了,刘备肯定也是向着关羽,不会向着他们。两头堵了,只能去找下一个明主追求自己的仕途了,所以有的人叛变和刘备没啥关系。
说到底刘备就是一个人,他就是再怎么笼络人心,总不能一天换一个大臣,和他促膝长谈人生理想吧?蜀国将臣那么多,刘备天天陪睡,睡到死也陪不过来。如果天天光想着怎么笼络人心,这匡扶汉室的任务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叛变这个事情也不能全让刘备背锅。
最后,我们知道物质基础是精神发展的保障,好话谁都会说,现在创业的公司老总招收新人,谁还不会画几张大饼?刘备就是再仁义、再平易近人,也不能一句话就让人心甘情愿为他去送死。
说到底还是蜀汉太弱小了,让人看不到前途,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这都是和刘备合力建厂的,开国元老不必多说。厂子建起来,后面来的那些人都是听说这个厂子待遇好分红多,过来打工和投资的。如果人家感觉厂子前景不太好,或者待遇没有想得那么好,辞职跳槽,撤资走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不是所有人都想匡扶汉室的,很多人就是听说这里领导对下属还不错,来给你干活,趁着乱世建功立业,混个一官半职。
荆州丢了以后,北方负责防守曹魏偷袭的军队不也叛曹了嘛,有几个人愿意为了刘备仁义的而成为炮灰,所以就是蜀国太弱了,发展前景没有隔壁两家好。
说到这里,我基本上已经把我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了我最后总结一下无非就是三点原因:
一、刘备起家太晚,根基不牢,乱世中狼子野心之人太多。
二、刘备精力有限,对手下的将臣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说蜀汉的管理阶级有问题。
三、刘备的口号虽然响亮,但是国小势弱,留不住人。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古至今,对于我们大众普通人来说,有够的利益才是驱使我们卖命动力,当然啦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任何人,如果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写在评论里,大家相互讨论一下。